高段语文组:基于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
日期:2024-11-07 09:57:54  浏览量:0

     为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支持,11月6日上午,江村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了基于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。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吴江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徐国荣主任莅临指导,我校语文组全体成员全程参与。

【课堂观摩】

 9978940534b4b0c521b2f16fcea0a34a.jpg

       梅皖婷老师执教的是《搭船的鸟》一课,旨在引导学生跟着作者学观察。梅老师从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入手,抓住了细致观察的方法,让学生领悟可以调动多感官去学习观察,并加以学习迁移,观察美丽的白天鹅以及大象洗澡时的情景,效果较好。

39f3bfed4ef7a3c53f0c29fa8afc3dea.jpg

     张丽老师执教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时,首先从“小画家”一词入手,引出课题,再创设出下雪时的情境,引导小朋友们体会下雪时的快乐,然后引出雪地里发生的故事,用上了生动形象的贴画,聚焦于文本朗读与生字的讲解。

【教学研讨】

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指向,各具特色,呈现了两节真实的课堂样态。课后,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说课,谈了谈自己本次课堂上的得与失,听课老师们对这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。

夏雨晴:梅老师关注到了习作目标,因此她紧扣“观察与表达”。开课时出示了单元导语请孩子读,即罗丹的名言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”。这句话既是在为课文导向定基调,也在为这堂课定基调,让孩子们明白带着“发现”的眼睛走进课堂,就会有美的收获。
     翠鸟,这五彩的精灵,它既有静态美,又有动态美,两种美的体现,又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的。梅老师请孩子接读文本整体感知,重点品读反复咀嚼,指导朗读精彩复现,图文互现感受特点,对比品析抓住动作,观看视频提供写作载体。整个过程指向性鲜明,目标感明确,孩子们在感受着作者童年的好奇、天真和快乐,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三个途径,还掌握了抓外形、抓动作的写作方法。而在两个写作点的落实上,老师也有详略之分,着力不同,主抓动作描写,次抓外形描写。整节课目标清晰,环节紧扣。

曹怡:一、突出“趣”字,加强朗读教学
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朗读。在本堂课中,朗读是教学重点。师引导学生圈画“船”和“鸟”的段落,让学生在写船的段落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何子、在写鸟的段落中关注描写翠鸟的句子,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。同时评价语言十分丰富。
这样,本堂课中学生热情很高,效果也很好。
      二、紧扣课后练习题,突出单元主题
本单元的主题是“仔细观察”,教师通过抓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进行设计教学,实为巧妙。并且教师把课堂作业本穿插于学习活动中,引出作者不仅用耳朵仔细听了声音,而且还用眼睛认真看,这便是仔细观察。看似不经意,实则环环紧扣,突出了单元主题。

      三、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,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本节课中摒弃了教师讲,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,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读、说、想、演⋯让学生亲身经历,理解、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。体会翠鸟的美丽,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,从而展现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。

梅佳鸿:听了张老师的这堂课,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有趣。这篇课文文体押韵,读起来琅琅上口,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,学生非常喜欢。但是一年级前段汉语拼音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,中间有两个单元的识字教学,课文教学仅仅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。并且之前几个单元课文教学中,大部分都是以儿歌的形式出现的。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读书,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是有所困难的。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“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”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,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“向往美好的情境”,“感受语言的特点”和“阅读的乐趣”。如何让学生在尽情地朗读中体会“雪地里的小画家”的喜悦之情,是重点也是难点,张老师在教学中,首先考虑的是力求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,通过多种方法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的画面,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,真正地去体验出美丽的意境。我听后感触多多,得益很多!

【专家领航】

徐主任肯定了两位老师教态自然,准备充分,思路清晰。徐老师还指出,教授文本时,可以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悟,增加学生的文学体验,有感而发,情动辞发,感受属于语文的韵味。同时勉励青年教师在规范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认真思考,积极唤醒学生对文学的热忱和兴趣,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,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和欣赏文字之美,提升阅读品质,品味文学之趣。

秋之烂漫,在于积蓄与勃发;教之精粹,在于钻研与提升。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将继续聚焦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学思高效课堂,锤炼课堂技艺,助力素养提升,在漫漫教学之路上行稳致远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本站不良内容举报|信箱:63731012@163.com|举报电话:0512-63731012(注: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)
版权所有 ©江村实验学校(2020版)|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沿湖西路285号|总机:0512-63731012
苏ICP备202204738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