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小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
日期:2024-12-06 16:33:40  浏览量:0

为进一步落实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,我校从示范课例、专家指导等方位引领教师转变思想,深入研磨课例,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。

一、聚焦课堂,精彩纷呈

1、朱芊芊老师执教《王戎不取道旁李》

本课通过三个学习任务:读通故事、读懂故事、品读故事,将文言文的魅力展现在学生眼前。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。课堂上,教师留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,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,读好文言文。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,学生进行同桌合作了解故事情节,想象场景,并尝试讲好故事。最后利用引导性的提问,学生感悟人物的智慧形象,学习古人善于思考、冷静推断的品质。

2、张晶老师执教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

先疏通课文重难词句,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,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,把握课文第一个小故事,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,为课文剩下的两个故事配一句解说词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,学生自然理清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,尝试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,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,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,并能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。


二、研以共进,收获成长

曹淑莹老师:

朱老师讲授的《王戎不取道旁李》,开门见山揭示课题,语言精练,教学环节过渡自然,过程由浅入深,方式方法多样,紧扣了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——朗读。课堂中朱老师以学生为主导,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,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,激发兴趣,探究出王戎的品质,课堂气氛活跃。后期朱老师拓展了《世说新语》中相关王戎的其他故事,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,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,有着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
谈佳雯老师:

张晶老师从课题入手,从文中提出疑问“为什么少年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?”,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课堂设计环环相扣,并且注重启发引导,聚焦志向一词,感受少年时代所立志向不同的原因,理解其浓浓爱国情。张老师的语言十分有感染力,烘托课堂气氛,做到语文和历史在情感上的融合,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,引发学生的自立心,为孩子以后的理想作一个引导。

林紫琪老师:

张晶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资料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背景和内涵。张晶老师以“中华不振”为切入点,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,从而更加理解周立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志向的原因。同时,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考能力,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和提问引导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。整堂课氛围积极,效果显著。

教与研携手,学与思并肩,本次基于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课堂研讨实现了目标精准,理论指导,实践先行的目的。在此道路上,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研究,将继续引导老师们向更深处漫溯。


 


本站不良内容举报|信箱:63731012@163.com|举报电话:0512-63731012(注: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)
版权所有 ©江村实验学校(2020版)|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沿湖西路285号|总机:0512-63731012
苏ICP备202204738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