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1日,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报告厅进行了新教师课堂展示活动——“聚焦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成长”。以下为活动过程:
一、上课
曹怡老师执教五年级《慈母情深》。教学中,曹老师紧扣教材,层次分明,以读促教,以读促学,师生互动流畅生动。
二、评课
展示课后,语文教研组进行了集体评课和研讨,先由曹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深刻教学反思,再由同学科教师提出对展示课的宝贵建议。
庾晓鸥: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。曹老师整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,读故事、读细节、读情感,分别从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两方面入手,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文字,指导朗读,而是通过对比,通过关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,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,比较不同写法的表达效果,这样由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感受,再带入朗读中,就更加情深意切了。
陈明芳:《慈母情深》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,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辛苦赚钱让“我”买《青年近卫军》的事,表现了母亲的慈祥、善良,以及“我”对母亲的敬爱。曹老师执教的《慈母情深》,牢牢把握住小说的三个要素:环境、情节、人物形象,展开教学,以反复手法为抓手,深入品读文本,丰满人物形象。课堂上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四个“七八十”、三个“我的母亲”、四个“立刻”进行学习,让学生通过重点语句进行讨论、想象、交流,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,让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,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,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,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,感悟慈母情深。
宋利娟:曹老师充分挖掘教材,用好教材。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,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。很敏锐地抓住使我“鼻子一酸”的重点句子,牵一发动全身。对重点句聚焦、放大,进行反复品读,走进“我”的内心,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,感悟慈母情深。尤其是在品悟三个“我的母亲”的反复手法时,让学生闭眼想象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、脸、眼,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走进来,迈出去,使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体会文中的“慢镜头”。
顾冬梅:《慈母情深》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,毫不犹豫地给钱让“我”买《青年近卫军》的事,表现了母亲的慈祥、善良,以及“我”对母亲的敬爱。教学时,曹老师以“读”为突破口,将“读”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。在学习重点句“背直起来了,我的母亲。转过身来了,我的母亲。褐色的口罩上方,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,我的母亲……”一句时,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文字,而是通过关注反复的写法,强调母亲的辛苦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写法,比较写法的表达效果,这样由学生自然生发出的感受,让学生抓住字眼、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、深厚的、深刻的。
沈晓岚: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自然、大方,教学语言富有文采,具有示范性。我自己听课的时候,觉得他上得已经很好了。
可是,在评课环节,听到各位前辈老师的评价和建议,才发现原来这堂课的提升空间还很大。比如,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过于琐碎,削弱了学生的兴趣,其实可以整合成更有条理层次的教学板块。比如,小练笔的价值不高,其实可以联系生活细节进行描写训练。又比如,课外拓展阅读缺失,其实可以推荐作者梁晓声的其他作品,指导学生课外阅读。
我想这就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:聆听其他老师的见解与发现,直视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,思考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。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进步。